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2015年也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的关键一年,从认识新常态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年。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要求,李克强总理也在中国质量大会上提出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2015年,按照“三个转变”和“质量时代”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实施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战略部署,引领“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新消费新动力等重要论述和战略,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制定了标准化改革、电子商务、“水十条”等系列重要举措,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新常态引领发展之变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首次提出“新常态”并全面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之后,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成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而在新常态下,一个新词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这就是“供给侧改革”。
2015年末,“供给侧改革”一词首次进入公众视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2015年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成会议热词。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如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月4日,《人民日报》专访权威人士谈供给侧改革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和解读。根据权威人士的回答,从国情出发,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提高供给质量,将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增速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质量的推动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当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表面上看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有效供给不足。总体上我国产能很大,但其中一部分是无效供给,而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更不足。我国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主要制造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和服务,科技含量高、质量好、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因此,既要着力扩大需求,又要更加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把我国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效益时代”。
“中国已从速度型增长转为质量型增长,从以速度为本转为以质量为本。”正如习近平去年9月访美时所指出的那样,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正逐步迈向质量时代。
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
“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是今年国务院的一项重要部署。在2015年11月11日召开的常务会上,让“新消费”成为我国质量提升的新动力。会议认为,围绕消费新需求,创新消费品等相关产业和服务业供给,能够丰富群众生活、释放内需潜力、弥补民生短板、推动工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确定了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以更严的标准和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促进消费品质量的提升等举措,与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一脉相承。
在众多与质量相关的国务院常务会中,“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部署,无疑是最为引人关注的。在201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总理就开始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会议指出,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2025”是“用三个10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一个10年路线图,明确提出了“质量为先”的指导思想,舆论将其称为李克强的“王牌计划”。《经济学人》杂志评价说,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到了一定时候,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就会因后劲不足而将“接力棒”交给其他国家,如今中国不仅没有松手,反而把棒捏得更紧了。
2015年可谓“中国制造2025”元年。检索总理一年来的足迹,就会发现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始终是他关注的重中之重。
“大块头有大智慧!”总理称赞道。2015年9月9日,在大连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他特意抽出时间到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考察,并亲自为这颗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中国心”测量精度。
“你们自主研发制造质量优、有竞争力的核电机组,是在铸‘国之重器’,为中国发展‘强筋壮骨’。”这是李克强总理2015年6月15日在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考察时说的话。当老中青三代核电人争相向总理表示一定把“华龙一号”打造成世界一流核电品牌,他毫不犹豫地说:“你们为我撑腰,我去国际舞台为你们扬名。”
“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级版’!”2015年10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默克尔会谈时这样强调。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取得早期收获,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有评论称,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中国制造2025”。
提质增效进行时
除了会议、讲话之外,文件是国务院部署工作的另一个重要载体,中国质量报记者检索发现,2015年,国务院一共发文72个、国务院办公厅一共发文93个,其中均有超过一半的文件与质量工作直接相关,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国务院发布的文件中,《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以及《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是比较重要的关于质量工作的部署文件,基本上涵盖了新经济、新消费以及传统制造业等方方面面。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常务会提出“新消费”和“供给侧改革”之后的一个重要文件,质量成为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关键要素。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大力推动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建设,全面部署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增加新供给,满足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3份文件,则是对互联网时代发展电子商务,运用大数据和适应“互联网+”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充分体现了电子商务发展走质量型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文件中,《关于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印发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关于印发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的通知》、《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等文件,是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部署,涵盖了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服务业质量以及具体的行动计划等各个方面。
《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坚持质量为本,提升品质水平”的基本原则,要求进一步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推动职业化发展,丰富文化内涵,打造服务品牌。这是我国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政策性文件,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规模、品质和效益的总体部署。
纵观国务院和国办的一系列文件部署会发现,始终有一项工作与之密切相关,这就是标准化,2015年,我国不仅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的通知》、《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4个直接与标准化工作相关的文件,还在涉及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标准化工作,明确要求要加快行业或产业的相关标准制定、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充分体现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
《中国质量报》